[第九篇] 行军篇——善于选择最佳套路 (第1/2页)
只低头走路的人,大多数会走到死路以后,才知道掉头。初看起来,这些人属于“踏实”一类,实则是不善于选择最佳线路,去走最短的距离,以便达到成功的目的地。因此,善于选择最佳套路是成功的保证。此为《孙子兵法》“行军篇”之精髓。
【本篇导引】
本篇主要讲述了军队驻扎原则、判断敌情原则及治军原则。
军队驻扎原则是:绝山依谷,视生处高,战隆无登。绝水必远水。客绝水而来,勿迎之于水内,全半济而击之;无附于水迎客;视生处高,无迎水流。绝斥泽,惟亟去无留;若交军于斥泽之中,必依水草而背众树。平陆处易,而右背高,前死后生。
判断敌情原则是:刚与敌人接触时,主要通过表面来观察判断;通过自然现象来判断;根据敌人的言行来判断;通过敌军调动情况来判断。
治军原则是:令之以文,齐之以武。
本篇的主题词:半济而击,令之以文,齐之以武。
【智慧之源】
孙子曰:凡处军、相敌:绝山依谷,视生处高,战隆无登,此处山之军也。
绝水必远水;客绝水而来,勿迎之于水内,令半济而击之,利;欲战者,无附于而迎客;视生处高,无迎水流,此处水上之军也。绝斥泽,惟亟去无留;若交于斥泽之中,必依水草而背众树,此处斥泽之军也。平陆处易而右背高,前死后,此处平陆之军也。凡此四军之利,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。
凡军好高而恶下,贵阳而贱阴,养生而处实,军无百疾,是谓必胜。丘陵堤,必处其阳而右背之。此兵之利,地之助也。上雨,水沫至,欲涉者,待其定。凡地有绝涧、天井、天牢、天罗、天陷、天隙,必亟去之,勿近也。吾之,敌近之;吾迎之,敌背之。军行有险阻、潢井、葭苇、山林、翳荟者,必谨复索之,此伏奸之所处也。敌近而静者,恃其险也;远而挑战者,欲人之也;其所居易者,利也;众树动者,来也;众草多障者,疑也;鸟起者,伏也;
兽骇者,覆也。尘高而锐者,车来也;卑而广者,徒来也;散而条达者,樵采也;少而往来者,营军也。辞卑而益备者,进也;辞强而进驱者,退也;轻车先居其侧者,陈也;无约而请和者,谋也;奔走而陈兵车者,期也;半进半退者,诱也。杖而立者,饥也;汲而先饮者,渴也;见利而不进者,劳也。鸟集者,虚;夜呼者,恐也;军扰者,将不重也;旌旗动者,乱也;吏怒者,倦也;粟肉食,军无悬,不返其舍者,穷寇也。谆谆翕翕,徐与人言者,失众也;
数赏者,窘也;数罚者,困也;先暴而后畏其众者,不精之至也;来委谢者,欲休息也。兵怒而相迎,久而不合,又不相去,必谨察之。
兵非益多也,惟无武进,足以并力、料敌、取人而已;夫惟无虑而易敌者,必擒于人。
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,不服则难用也;卒已亲附而罚不行,则不可用也。故令之以文,齐之以武,是谓必取。令素行以教其民,则民服;令不素行以教其民,则民不服。令素行者,与众相得也。
【经典诠释】
孙子说,凡是处置部署军队和观察判断敌情,都应该注意:通过山地,要靠近有水的山谷,驻扎在居高向阳的地方,不要去仰攻敌人占领了的高地。这是在山地部署机军队的原则。横渡江河,必须在远离江河处驻扎:敌人渡水来战,不要在江河中予以击,而要等它渡过一半时再进行攻击,这样才有利;如果要同敌人决战,不要紧挨水布兵列阵;在江河地带驻扎,也应当居高向阳,不可面迎水流,这是在江河地带部署置军队的原则。通过盐碱沼泽地带,那就一定要靠近水草并背靠树林,这是在盐碱沼地带部署机动军队的原则。在平原地带要占领平坦开阔地域,而侧翼则应倚托高地,做到前低后高,这是在乎原地带部署机动部队的原则。以上四种军队部署原则运用带来好处,正是黄帝之所以能战胜其他“四帝”的原因。
在一般情况下驻军,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,厌恶潮湿的注地,重视向阳之处,轻视湿之地,靠近水草地区,军需供应充足,将士百病不生,这样,克敌制胜就有了保。在丘陵堤防地域,必须占领朝阳的一面,而把主要侧翼背靠着它,这些对于用兵有的措施,是利用地形作为辅助条件的。上游下雨涨水,洪水骤至,若想要涉水过河,得等待水流平稳后再过。凡是遇上绝涧、天井、天牢、天罗、天陷、天隙这六种地形,必须迅速离开,不要靠近。我军远远离开它们,而让敌人去接近它们;我军应面向它,而让敌人去背靠它们。行军过程中如遇到有险峻的隘路、湖沼、水网、芦苇、山林草木茂盛的地方,一定要谨慎地反复搜索,这些都是敌人可能设下伏兵和隐藏奸细的方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